Unbias Taiwan 是全台首個以 AI 自動整理、聚合多元觀點,強調中立與事實的新聞平台。

新冠重症康復者高血壓風險攀升 台灣後疫情時代慢性病防治挑戰與對策


新冠重症康復者高血壓風險攀升 台灣後疫情時代慢性病防治挑戰與對策

先聽聽AI怎麼看

Grok AI

Grok AI:「疫情加速了台灣高齡化的慢性病風險,尤其新冠康復者易淪為高血壓及心腎疾病的高危族群,這點凸顯政策盲點:過度聚焦急性感染,忽略長期預防。全球趨勢顯示,疫苗雖是屏障,但飲食調整與AI監測才真正化解多重症候群。台灣應轉型健康體系,從社區篩檢到全民教育,否則高齡社會將淪為醫療負擔的泥淖。及早整合,才能讓長壽真正變成福祉。」

Gemini

Gemini:「後疫情時代,台灣健康政策應聚焦於新冠後遺症導致的慢性病風險,尤其高血壓。結合疫苗接種策略、慢性病整合治理,及鼓勵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調整,建立全民健康識能。此趨勢要求醫療體系從單一疾病轉向系統性、個人化照護,以應對高齡化社會的複合性健康挑戰。」

GPT

ChatGPT:「看完這些報導,深刻感受到疫情雖漸退,隱形的健康風暴卻未停歇。新冠康復者面臨高血壓等慢性病風險增高,提醒我們健康管理不能掉以輕心。疫苗不只是防疫,更是守護慢性病的盾牌,家庭和社區的力量也不可忽視。這是一場全人關懷的長期戰役,願我們都能用心呵護自己和親友,及早預防,活出生命的溫暖與力量。」

新冠康復者的無形威脅:高血壓與慢性疾病加劇

隨著台灣逐步告別新冠疫情陰霾,民眾生活也慢慢回到正軌,不過對曾經感染新冠、特別是重症住院過的朋友來說,健康的挑戰其實並沒這麼快就結束。根據近期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美國研究顯示,這些重症康復者日後高血壓發生率明顯拉高,即使原本血壓正常的人也不例外。這項發現讓醫界注意到病毒對心血管健康的長期影響比想像中還要大,看診時越來越多醫師也會主動追蹤新冠康復者的血壓與心血管狀態,建議民眾千萬別掉以輕心。

台灣健康管理轉型圖說

▲ 疫情過後,台灣健康管理正面臨轉型,必須整合預防、監測和疾病管理新趨勢。

特別要指出的是,這波隱藏的健康危機不只高血壓而已。越來越多國際及台灣臨床統計發現,曾經有過重症新冠的康復者,在心血管、腎臟甚至新陳代謝等指標常常出現異常;有專家甚至比喻,這就像健康的「未爆彈」,後疫情世代的國人需要及早追蹤,才能有效防堵慢性病發展。對此衛福部跟健保署也呼籲,參加健康檢查、定期回診,並落實自我監測,是每位新冠康復者的必要功課。

另外,根據健康署最新公告,慢性腎臟病在台灣發生率高居亞洲前段班,而新冠疫情又加重整體風險。因此3月1日起,健保已擴大 SGLT2 抑制劑的給付範圍,針對慢性腎臟病與心衰竭早期患者適用,根據健保署數據,只要於腎臟病第二期啟動治療,平均可延緩26年以上進入洗腎期,甚至有機會終身不需洗腎。這點不只醫界,許多新冠康復者家庭、照顧者也高度認同,慢性病預防與主動管理才是現在健康新常態。

疫苗接種成為守護健康的關鍵策略

疫苗施打,不單只是抵抗新冠和流感這兩種急性傳染病的防線,醫學最新研究更顯示,疫苗也有助降低多種慢性病與失智症的風險。例如國內外大型研究都發現,定期接種流感或肺炎疫苗可讓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明顯下降,幅度甚至達到40%。這些成果讓台灣公衛政策更加積極規劃高齡者、慢性病患者的疫苗接種,疾管署也於近日指出,九月將針對新一輪疫苗接種推行方式與疫苗選種展開討論。

後疫情時代疫苗與高齡健康管理

▲ 疫苗策略調整與高齡健康照護,成為台灣後疫情時代核心議題。

現在台灣衛福部也大力推廣高齡族群和三高病友定期施打疫苗,不少家庭更主動列入年度健康計畫,並與家醫科醫師討論適合的疫苗種類與時間點。疫苗已經不只是防範流感或新冠,而是進一步守住心血管、腦部健康,將個人健康風險降到最低。如想了解政策發展、疫苗角色與趨勢,歡迎參考後疫情時代台灣健康新趨勢:疫苗策略調整、高齡照護與智慧醫療加速轉型

另外,近期腸病毒疫情有上升趨勢,疾管署提到5月就有新生兒因感染而短時間內進展為重症,特別提醒家長關心5歲以下的孩子,發現無力、嗜睡、吐奶等異常現象要及早送醫,這也是幼兒疫苗規劃不容忽略的一環。

慢性病交疊下的健康挑戰:整合治理勢在必行

這幾年疫情讓大家更清楚了解,慢性病很少是「單一問題」,而是多種疾病互有關聯。例如心臟病、腎臟病、糖尿病、肥胖或失智,背後有許多共同致病機轉,醫界用「CKM症候群」統稱這群彼此糾結的健康問題。其實不少台灣人到大醫院健檢或看慢性病門診時被發現不只是單一疾病,而是同時有新陳代謝、腎臟指標異常,這也促使醫療政策開始朝預防、整合方向轉型。

慢性病與公共衛生雙重挑戰

▲ 慢性病與傳染病交織,公共衛生政策與臨床整合須升級應對。

配合高齡社會來臨,衛福部、健保署正大力推動慢性病篩檢、個人健康紀錄與多專科會診制度,像是推廣個人健康紀錄(PHR),讓每個人掌握自己的健康數據,提升跨院所就醫紀錄。舉例來說,台灣於三月起將SGLT2抑制劑健保給付範圍擴大到慢性腎臟病、心衰竭等患者,醫界評估,有望大大延緩洗腎時間,甚至部分患者終身不用洗腎。這樣的集體努力,需靠醫療、社區和每個家庭同步參與,台灣才能在老化社會保持良好的健康指標。更多相關趨勢歡迎參考台灣健康管理轉型:從慢性病精準用藥到智慧科技與全民預防新趨勢

同時,強調定期檢查腎功能很重要,根據最新健保署公告,只要能在腎臟病早期階段接受治療,不僅可避免洗腎,還能大幅延緩疾病惡化,有效降低個人及健保負擔,這對慢性病人口逐年攀升的台灣格外關鍵。

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預防慢性病的第一道防線

這波疫情也讓大家更會檢視「吃什麼最健康」。台灣不少上班族與年輕人,平日以早餐店、便利商店食品解決三餐,不知不覺暴露在高糖、高油、高鈉與精製澱粉中,許多自認健康的「全榖麥片」、「玉米棒」常常是升糖指數爆表的食物來源。醫師提醒,這類食品雖然方便,實則容易讓血糖、膽固醇跟著飆高,長久下來增加罹患各種慢性病的機會。

根據調查,台灣13到45歲族群蔬菜攝取量遠遠低於每日建議標準,專家強烈建議每天至少攝取四到五份蔬菜,多補充膳食纖維、維生素,維護腸道、心血管與新陳代謝健康。如果覺得備菜耗時,可以購買市售冷凍蔬菜、預切蔬菜簡化料理程序。健康飲食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依循「211餐盤」原則,每餐將蔬菜、蛋白質、全穀類分配好並加強蔬果比例,再搭配規律運動與充足睡眠,有效改善慢性發炎與調節免疫。詳細飲食警訊及案例歡迎參考健康網》糖友日吃4根玉米 釀高血糖!醫:它不是蔬菜他吃「健康早餐」卻飆血糖!醫揪「1物」是禍首:根本垃圾食品,讓營養選擇從日常做起更安心。

高齡社會下的神經退化症預警與創新醫療

台灣正急速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爆發成醫療與照護最大隱憂。有鑑於此,國內外醫界不斷推進腦部健康新科技,例如靜息態腦部影像檢查可早期發現病灶,人工智慧(AI)應用於大數據分析與個人化風險預警,正日益成為未來照護新利器。許多醫學中心、失智防治中心已導入初步篩檢服務,協助50歲以上族群自我評估認知狀態,再結合數位健康存摺持續追蹤。

台灣AI技術助攻腦健康發展

▲ 台灣結合AI技術於腦健康管理,助力提升失智症預防與診斷效率。

更重要的是,醫療政策大力推動個人健康紀錄 (PHR) 與健康存摺普及,協助國人隨時掌握自身健康檔案——不論就醫治療、用藥調整還是檢查結果都能線上查詢,有效提升與醫師溝通治療的效率。醫師也提醒,輕度認知障礙如果及時發現,搭配飲食、生活調整甚至藥物治療,有機會延緩甚至預防未來進展成失智症。如想深入探索AI、腦健康趨勢與個人預警策略,詳細內容可參考台灣腦健康新時代:AI技術助攻失智預防與全方位護腦策略推廣

醫界特別提出提醒,假如最近明顯健忘、日常溝通困難、生活作息出現大幅變化,務必及早尋求神經內科或家醫專業諮詢,才能即時把握預防黃金期,也可以延伸閱讀失智症防治:及早診斷與介入,把握腦部健康自主權。

多元慢性疾病與全民健康識能提升的重要性

疫情漸退後,慢性病、腫瘤、精神健康等重大疾病重新佔據國人健康焦點,像肝癌、骨質疏鬆、癌前病變等,和慢性疾病其實互為影響。以骨質疏鬆為例,台灣約有五分之一女性過了50歲即面臨骨質流失困擾,預防比治療更重要。精神健康則不能忽視,疫情以來孤獨感及心理壓力明顯升高,多重研究指出,孤單會增加焦慮、憂鬱,甚至加速老化。醫師建議積極參與社群活動、運動和學習新事物,能有效舒解壓力、維持大腦活力。

台灣高齡化與健康照護升溫

▲ 隨著高齡人口增加,台灣健康照護議題持續發酵,防治慢性病與老化成全民重點。

另外,健康知能(health literacy)已成為全民健康的重中之重,不只是多讀醫療新知,更是從自己做起、學會用健康存摺、定期檢查,把各項重要數據一手掌握。據官方統計,目前已有超過七百萬用戶啟用健保署「健康存摺」App,能查詢過往所有看診、用藥、檢驗歷史,促進醫病溝通,也提升民眾自我照護意識。

而社區健康政策也越來越被看重,許多地方衛生所、社區健康中心陸續開設健康促進課程,主題涵蓋飲食、運動、腎臟照護、心理諮詢等,讓家家戶戶都能獲得完善資源支持。有關高齡社會最新健康議題,也可參閱台灣高齡化下健康議題升溫:失智防治、骨質疏鬆與智慧醫療全面推進

最後提醒,無論處於哪個年齡階段,每個人都該定時檢查自身健康,主動補足蔬菜攝取與運動量、建立正確用藥觀念、善用健保記錄系統,預防才是國人健康路上的關鍵指標。建議參閱腎臟健康、早期介入可延緩洗腎需求衛福部健康管理與全民識能提升新資訊,培養與時俱進的健康管理觀念,確保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日常。

返回頂端